时间:2022/12/24来源:本站原创作者:佚名

《东坎老街的记忆》之二

大德生药店

李开荣

我家原来也有一处房产,我们兄弟的衣胞之地,就在“李天寿”药店的后天井,后成了县广播站的地方。因家道中落,大爷经营困难,加之大家庭劳口众多,只好卖房分家,各自维持生计。

很小的时候,我们就住到顺成巷的陈家。后来搬到西街姚家,与实小老师王金声家合租三间房,每家一间内房,共用中间堂屋。过去的房屋径深很短,一间房最多六、七个平方就算很大的了,街里及天井里的下水道都是明沟,卫生条件很差。记得我的少年时期,过着居无定所的生活。

在我们兄弟四人均已上学的年,我家又搬到鱼市口北巷邢家天井,租住严宝太家的房屋,妹妹就在严家南头房里出生,与在百货公司上班的戴五爹,陈其荣家为邻。戴五奶和邻居们都很和善,我们和同年的戴妹、陈以俊等小朋友一起,在那个天井里待了好几年。

当时天井里还有一个制糖的小工厂,生产的小糖很黄黑,又有渣子,不好看,口感也不好。尽管这样还是非常吸引我们,经常趴在戴五爹家的高门槛上,闻着糖丝的香味,眼巴巴地望着阿姨、大妈手中用玻璃纸裹着的黑糖。有时人家看我们好玩,也会塞一块小糖放到我们的嘴里,我们就会很高兴地跑开去。

那时候的鱼市口北巷,全是县政府很重要的机关单位,紧邻天井的北面是县人民法院,再往北是滨海县公安局。

巷东临街门面是大德生药店,当年的“大德生”,并不是现在照片中加了二层的样子。人字屋面、小瓦盖顶,与连街门面同样都是一式的门板,即俗说的“石板门”。东边两间卖西药,西边两间卖中药,当中一间通向后天井的过道,放一张六角形座椅,可围坐好几个人。

西药房和中药柜面南朝街,柜台前留近米宽的通道。西药房大多是玻璃柜台,摆着类索密痛、土霉素、宝塔糖的药品、价格一目了然。店堂北面和东面沿墙摆着底是木柜、上为玻璃的药橱。因为到处是玻璃,日光反射下,店堂显得十分亮堂、清爽。

从过道进中药房的柜台口,竖着块约一米半高、上书“大德生號”的站匾,尺多见方的大字个个苍劲有力,据说是前清举人、东坎著名士绅庞友兰的手迹,也有一说系其儿子庞能所书。大字用铜水喷涂,镌刻非常精致,随着岁月的流逝,擦抹后似金光闪闪,有着包浆样的厚重,也因匾额与柜台同宽,更显大气磅礴。

中药柜台全木包裹,临街洁净的柜面上摆着盖方、捣筒和药戥。台子上方吊着几只线滚,缠绕着捆扎药包半红半白的花线。店堂后墙的中药柜两米多高,柜顶上摆着一排“寿”字青花瓷样的坛罐,专门存放贵重和怕潮湿的药品。每节柜橱都有若干小抽屉,屉内分几格,放置屉面上标注不同名称的药材。多面柜橱连接,仅在最西处留一小门,用布帘挡着可通向店后的药库。柜台内,踏脚走在木地板上发出的空洞声,与店堂中间一张葡紫色彩柜桌、那抽屉拉手泛出的铜光,处处显着庄重、典雅。

木柜台外放着的一张碾槽,是我们小时的最爱,得空就会上去踏踏。空碾槽与铁滚磨擦,发岀的“咣当、咣当”声响令人生厌,常被大人制止。旦遇有药可碾,便自告奋勇,帮人完成,人家何乐不为。脚上槽滚,两手扒在柜台上,煞有介事地踏了起来,因为玩得多了,脚踏滚子显得很熟练,有时还能把边上碾不着的翻过来、倒过去,时间长了更象个老手,常被药店门口放一蒲包卖盐的钱大爹夸奖。

我父亲主伺中药,常见父亲把药方压在盖方下,顺手拿起药戥,(称药的小秤很精致,骨制秤杆,珍贵的还能是象牙所制)眼睛瞄了一下药方,回身到药柜前拉开抽屉,抓上药放在称盘里,看一下称花,转身来到柜台前,把药分成两或三、四份,均匀的放到已摊铺好的纸上。按方打完药,放上大枣类药引,包好纸包拉住线头,从线滚上扯下线来,拎着线旋转几下药包,很快捆扎好交给打药人。

与对面百货公司一样,过道中的收银台也利用铅丝传送铁夹子,来回穿梭结账,有趣且适用。

从小也经常陪父亲在店堂里值班,目睹父亲上下店门板,打扫卫生,擦抹柜台。有一回跟父亲去值班,看到西药柜里有一泡泡盒,背着父亲拿了几个放在口袋里,第二天和开贵、正刚他们吹起来玩。父亲追问之下说出实情,被盖方打疼了手掌才知道,那不是可以吹着玩的泡泡。

大德生也是一进几堂,门面后的过道煎中药。二进堂门朝东是几间药库,天井里有两口养荷花大缸,经常浇水到荷叶上看滚落的水珠,圆溜溜、亮晶晶的很好玩。这里也是晒药的主要场地,地上摆着的张张圆匾犹如梅花阵型,匾中草药经太阳暴晒,天井里到处弥散着中药的香气。

三进的过道中,老员工袁寿仁正在磨犀牛角,刀石上流下白色的浆水很贵重。那边吴学顺、姜为必忙着用举刀切药,切工已经很好,但仍不及他们的师傅、我的外公能将鲜海带切成晒干后,像头发丝粗细的功夫。

再经过道的下一天井,即是办公室和食堂所在的位置。同是门朝东的办公室里有一台收音机,虽然只能收个把台,但绝对是个希罕物件。我们趁大人不注意,也会去摸摸弄弄,有时听不到内容,扭转旋钮,听听“咔嚓、咔嚓”的声音也过瘾。

朝南食堂的后檐东边是厕所,西边是药材库。我们经常在食堂吃完饭到后面上厕所,其实如厕是假,主要目的是去没有门的库房里找“肉桂”。桂皮很辣也很厚,有一小块能嚼好长时间,味道不错,似乎还有抗饿的功能。小孩多,他去你也去,大人发现少了桂皮,知道都是内部职工孩子所为,就把它转移到其它地方,仅留些似小树杈的肉桂枝。失望与无奈之中,只好折些放在衣袋里和小友们换些洋虫,弹弓皮或换点豆饼啃啃,这些,也是小时一段不错的记忆。

回想当年公私合营后,多年主营大德生业务的外公重回老店上班时,在柜台上用手轻抚心爱的大黄猫,那慈祥的面容与店面古朴的景象,让人怀念。(待续)


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:http://www.13801256026.com/pgzp/pgzp/2773.html
------分隔线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